所在位置: 舆情频道> 今日聚焦
官方发布不“官方“:言辞表达需谨慎
发布时间:2023-02-23 14:28:26 星期四   

2月10日,“衢州交警”微信公众号发布一篇名为《今年全市已查获酒醉驾624起,其中女司机25人,有你认识的吗?她们最高的喝了多少?》的文章,文中曝光了25位酒醉驾女司机的祥细信息,而599位酒醉驾男司机的信息未被提及。信息发布后,引发网络舆论场的广泛关注,“性别歧视”、“双标”、“区别对待”是舆论热议高频词,多个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2月13日,衢州交警撤除微信文章并发布致歉声明。从舆论反馈来看,似乎没有达到快速平息舆论的效果,男女性别对立的讨论仍旧激烈,网民对文章撰写及把关人员的素质提出质疑,甚至批评官微“低俗营销”,衢州交警的公信力受到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政务发布或者官方回应因言辞不当、表述不清、态度生硬、致歉不诚恳等原因引发的舆情并不少见, 综合相关热点事件分析,政务发布或官方回应引发的舆情,其相似之处或有以下几点。

内容失当,踩线敏感领域

衢州警方将政务内容公开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把“酒醉驾女司机”单独拿出来说事情,以及标题中“不尊重女性”的调侃语气,就有“博眼球”、“蹭流量”的嫌疑,甚至有舆论批评其是“不分是非,只分男女”的低俗营销。作为一个官方公众号,对其主体公信力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府部门信息发布、政民互动的重要平台,其内容的选择、表述、发布应经过严格把关,否则一旦出现失误,很容易带来舆情风险。

落点失准,混淆核心燃点

除政务公开外,引导网络舆论,是政务新媒体的另一个“使命”,而官方回应常是这种“使命”的主要表现形式。某事件发生后,一般会有一个点燃舆论的重要因素,可能是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主体,或者是发生的具体内容。不同事件,舆论关注的核心燃点不同,例如负面事件中,核心燃点是发生主体,即当事人的身份较为敏感,如果只回应了发生时间、地点,对发生主体表达不清,甚至忽略不提,会有“主次不分”、“避重就轻”之嫌,可能会招致舆论不满,甚至引发次生舆情。

言辞随意,忽略公众情绪

政务发布中,言辞表达既不能端着,切忌官话套话,也不能太过随意,警惕雷言雷语。例如衢州交警的这篇文章,标题中“有你认识的吗?”、“她们最高的喝了多少?”的调侃语气,是“惹怒”民众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网民参与感较强,舆情风险呈现触点多、燃点低,突发性强等特点。官方发布内容时,不仅需要对事件有整体把握,谨慎表达,也需要捕捉深层社会心理,降低负面事件的敏感性。

越俎代庖,代替当事人发声

官方通报中,在提及涉事双方时,可能会有“已道歉”,“已谅解”的措辞。如情况不属实,很容易成为点燃公众情绪的导火索。例如去年12月,“杭州一女子给邻居赠药因头晕延误被踹门辱骂”事件中,面对网民询问,涉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答复“已互相道歉、达成谅解”。随后当事女子“并未道歉”的说法与官方回复截然相反,网民一边倒的指责官方“和稀泥”。一个事件能引发舆论热议、酿成舆情风波,很大程度上是契合了某种社会情绪。现如今,网民对热点事件的自主性、带入性较强,相关部门在处理过程中,需谨慎对待,涉事主体遇事要自行回应,官方无法代劳。                       


来源: 作者:丁琼洁 编辑:凌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