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舆情频道> 案例库
如何防范不当宣传带来的舆情风险?
发布时间:2018-11-12 16:16:11 星期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热点舆情的公众参与性日益增强,话题趋于多元化,不经意间出现了许多新的风险点,这其中有不少是因为某个机构或部门自身的宣传策划或稿件发布存在不当要素而引起争议的,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强防范。

把握受众心态 反复推敲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发布者、传播者不再仅是传统的新闻媒体和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利用自己的网络平台对外进行传播,然而其存在明显的能力和素养的不足,很多出于正面和善意的目的的宣传,却引发了负面的舆情聚焦。

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网络发布者首先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和认真程度,增强策划、写作能力和媒介素养,生产出适合传播的内容。研究一下网络受众的心态,可以发现,容易引起争议的宣传报道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其一是官话套话连篇,引起网民反感。如近期四川某地发生的地面塌陷事故,客观上造成了4人无一生还的悲剧,此时在通报中强调救援“在省市领导的关心和救援指挥部的正确决策下”就显得非常官僚。其二是不符合法律底线与公众心理认知。如近期河南某县检察院在其官方微博发布的未成年人强奸案经过赔偿后“冰释前嫌”,签订和解协议书的事件,虽出于“最大限度地关注未成年嫌疑人的成长”的初衷,但描述中的含糊其辞,客观造成了刑事犯罪可以“和解”的错误印象,引发法律界业内和广大公众的争议。其三是忽视人文关怀精神。这是“硬伤”,而其时有出现,也说明在很多发布者的意识中并没有这根“弦”。如某地在通报灾难救援信息时,为了彰显救援效果的成功,竟然有整个事件中“仅死亡一人”的措辞,让人深感不适。其四是内外不分,错把内部通报信息用于公开传播,因信息不对称、话语体系不相适应造成理解偏差引发风险。如2017年民航资源网发表了一篇题为《只要前11排座位的旅客——为政府执行要务护航》的报道,在表达某航空公司为当地公务人员出行提供优质服务的初衷下,却造成了公务人员出行享受“特权”的印象,引发质疑。其五是过度夸大,不合常理的成份被网民识别。如今年国庆前夕黑龙江某法院宣传执行局女员工加班加点工作,可以“28天不洗头不换衣服”,成为了网上的“笑谈”。

其实,这些问题并非不可避免,写作者不妨自己反复推敲之后,先在同事或亲友中进行征询,了解阅读反馈,如果连小范围“测试”都通不过,就不要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了。做到这一点,笔者相信就能杜绝很多问题。

多重程序审核 源头堵漏

一旦写作者因能力和意识不足导致信息生产环节出现问题,那么有没有科学严格的审核把关程序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和发布流程中,审校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三审三校”的严格约束是产出高质量宣传稿件的根本保障。反观很多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发布工作,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存在着管理制度、规范、流程全面不足的现状。只有强化相关工作机制,做好审核把关,才能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避免问题稿件的流出。要严格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明确网络平台发布内容的工作流程,由有经验的专人负责把关,重要发布内容还必须通过主管领导审核通过。

及时监测预警 重塑形象

经过前面的把关审核,问题稿件流出产生舆情风险的几率已经大大降低,但是作为风险防范体系建设,还要有问题真实爆发后及时监测预警、快速处置并积极重塑形象的工作制度。

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论坛、贴吧、微博客、微信圈群、自媒体账号、问答社区都可能成为舆情关注和争议热点话题的载体,必须利用技术手段,对不当宣传报道引发关注的舆情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警,及时给出回应和引导方案。不当宣传扩散后主要影响的是机构形象,那么“修复”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设置议题,分散负面争议的关注度、重塑形象,也是此类危机化解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来源:人民网 作者:单学刚 编辑:凌佳佳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热点舆情的公众参与性日益增强,话题趋于多元化,不经意间出现了许多新的风险点,这其中有不少是因为某个机构或部门自身的宣传策划或稿件发布存在不当要素而引起争议的,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强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