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底,海口15岁女孩小陈报名到海南科技经贸职业学校就读,让她没想到的是,到学校之后,自己却被带到一家工厂,成为一名车间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
与小陈一起的还有其他27名学生,他们拿到海南科技经贸职业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却没有入校读书,反倒被人带到广东打工。8个月后,学生们前往学校要求退学退款时被告知,他们根本没有学籍,而且工作期间的大部分工资也遭到克扣。目前,海口市教育部门及海口警方已介入调查。
小陈等28名学生的遭遇并非个例。一些职业学校借顶岗实习之名,将学生推上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而学校则捞取灰色劳务中介费。如何贯彻、落实规定,切实保护职校生实习权益,依然是个现实难题。
学不到任何专业技能的流水线“实习”
去年暑假,初中毕业的小陈接到了一名自称海南科技经贸职业学校招生人员的电话,邀请她就读学校推出的邮轮乘务专业。对方告诉小陈,邮轮乘务专业的学费每学期5400元。在缴纳相关学费后,小陈拿到了一家名为海口顺成远航实业有限公司开出的收据,以及盖有海南科技经贸职业学校公章的录取通知书。工作人员告诉小陈,他们公司与该校是校企联合办学,推出“3+2”教学模式。
2018年8月25日,小陈和其他27名同学来到海南科技经贸职业学校报到,并参加了一个星期左右的军训。军训结束后,有关工作人员给了她们一份半工半读助学班协议书,提出要让大家先到企业半工半读一年,赚到的工资可以冲抵之后的学费。
这份半工半读助学班协议书上写着,学生第一年安排在企业进行岗前认知学习,返校后签订就业协议,第二年第三年在校学习文化课程,第四年第五年,由校企合作企业安排专业实习及岗前培训,符合毕业条件的,可颁发中专和大专相关毕业证书,也就是“3+2”教学模式。协议书上甲方盖的是海南科技经贸职业学校招生办公室的公章。在签署了这份协议后,9月11日,小陈等28名同学从学校乘坐大巴车集体前往广东佛山一家名为华国光学器材的公司实习。
小陈说,她们在该公司的主要工作是在车间流水线上进行镜片的加工质检等,每天早八点工作到晚八点,中间有一个半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有时候甚至还要上晚班。而且让大家感到疑惑的是,他们这28人中绝大部分报名的是邮轮乘务专业,还有人报的是计算机专业,可无论哪种专业,跟镜片加工都毫无关联,这样的半工半读实习,自己根本学不到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
未经批准的专业招生谁该担责
走访中,记者注意到,这些学生中有很多当时还未满16周岁,为了让他们在工厂顺利入职,带队的工作人员还给他们当中那些不满16周岁的学生每人发放了一张临时身份证,只是这些临时身份证上除了照片是学生本人的,其他信息根本就不是他们的真实信息。
另外,学生们对记者表示,根据那份半工半读协议书上的约定,他们在企业工作的薪资待遇,按每小时11元的标准发放,但刚开始每个月实际拿到手的只有800元,后来因为不少学生连伙食费都不够,带队的工作人员又给大家增加了200元伙食费,这样每人每月能拿到1000元,而剩下的工资据说等到大家返校后再统一核算,冲抵大家剩下的学费。在打工将近8个月之后,今年4月底,有几名学生难以忍受这种生活,决定返回学校办理退学手续,可到了学校一问才知道,他们这28名外出打工的学生在学校里竟然连学籍都没有。得知消息后,其他学生也集体离职,从广东返回了海口。
目前,海口市教育局已介入调查,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18年海南科技经贸职业学校没有申报任何新生学籍。另外,教育部门并没有批准所谓的邮轮乘务专业,也禁止任何公司独立进行招生活动。像海南科技经贸职业学校所推出的这种“3+2”办学模式,并没有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这起事件究竟是谁的责任,教育部门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同时,这28名学生中,有多人属于未成年人,由带队工作人员给每个学生办理了临时身份证。经过海口市公安局琼山分局查询,多名学生的临时身份证涉嫌伪造。
记者发现,近年来,职业学校的学生被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去进行所谓的顶岗实习,这样的新闻并不鲜见。尽管前不久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明确了实习生应受保护的各项权益。但是,如何贯彻、落实规定,切实保护职校生权益,依然是个现实难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学生们名义上为实习,但基本上已经成为和学校脱离关系的“工人”。而这些学校却依然收取学费并获得国家的财政拨款。对于工厂来说,无论是劳务公司组织的工人还是学校组织的学生,都得向组织者支付劳务中介费,学校组织的学生越多,收获的利润也将更加可观。
“事实上,有关‘学生工’问题早已引起舆论关注。目前,中国职业教育普遍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发展方向。但是,一些企业和职业学校打着实习的名义,以学生充当常规劳动力,从中赚取人头费,这恰恰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弊端。”海南现代管理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教授王毅武说。
在他看来,表面上看,学生顶岗实习,得到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包吃包住还有报酬可拿;而企业在解决了用工荒的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用工成本。如此看来,岂非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可深究起来没那么简单。
一方面,企业大量使用“学生工”,只能是权宜之计,支撑不起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春天。“学生工”只是顶岗实习,根本培养不出敬业的产业工人,培育不出企业赖以成长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企业大量使用廉价的“学生工”,会造成恶性竞争,其他企业纷纷效仿,必然排挤用工成本相对较高的成熟工人。一些职业学校借顶岗实习之名,将学生推上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而学校行捞取灰色劳务中介费之实的现象,值得有关部门注意。
“就说这28名学生,最后不仅学没上成,还涉嫌被人钻空子带进工厂,沦为赚钱的工具。”王毅武认为,职校生实习应回归教育本义,学校应严格依照规定和教育原则指导学生实习,绝不能以牺牲学生权益为代价去营利。实习单位也不可在工作、休息、报酬等方面侵犯实习生权益,应尊重、保护顶岗职校生。职校生也该擦亮双眼,不被忽悠,在权益受侵害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