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款以人工智能技术(简称AI)换脸为卖点的手机应用ZAO刷爆了朋友圈。利用AI,在手机上动动手指,通过把自己的脸替换到明星身上,完成与偶像同台飙戏、出演经典影视剧的夙愿。
这种深谙人性的产品设计得到追捧之余,也让受众产生了担忧:根据 ZAO在用户协议相关内容描述,该APP除了可免费使用并修改你的肖像,还可以将它任意授权给自己想授权的第三方,当做信息进行贩卖。尤其是协议中“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这些关键词,深深刺痛了大众的神经。虽然今天ZAO发布声明称,没有采集任何个人生物识别特征。但是仍无法消除大众的疑惑:在大数据和智能时代,我们的数据和隐私,到底是属于谁的?
我们毫无疑问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数据的时代。众所周知,当下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其发展的三大必需条件之一便是海量的数据。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数据的爆炸性增长,人工智能也因为有了更多的可学习数据,才得以不断进化,变得越来越聪明。
这样的循环逻辑难免会使人工智能的企业因利益驱动尽可能地获取和使用更多用户的数据。
但问题是企业并不生产数据,产生数据的其实是用户。这使得企业和用户之间产生了利益矛盾。
矛盾一是,用户的信息以及通过企业应用所产生的新数据,其归属权到底是谁的?用户自然会认为自己是个人信息及其行为数据的产生者和所有者,但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也希望因它而产生的数据,所有权归企业所有。
矛盾二在于,无论数据的归属权在谁处,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性。201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的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但是在ZAO的案例中,用户无意间签署了授权协议,“自愿”将个人隐私授权给ZAO转授和再许可。这种情况下,该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尽管存在这些亟需理清的问题,但在当下的数据归属和使用上,那些人工智能企业明显占有主导地位,而用户则还基本上停留在小白鼠的状态。到目前为止,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大多数的用户都不太了解这种自己所谓数据生产者的意义,因此也不清楚自己在这其中所应当有的权利。
期待用户觉醒然后主动和企业博弈是不现实的,双方的力量对比始终悬殊。要防止数据出现被企业垄断和滥用的情况,政府的介入不可或缺。当然应该承认,目前全世界对于数据的监管都还远远落后于其发展,因此政府应当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介入,目前仍然还是一个待讨论的议题。
对于用户来讲,收集行为却必须是透明的,必须被得到充分告知,像苹果那样的偷听行为是坚决不能容忍的。绝大多数用户并不愿意自己脸出现在某些不必要的场合,更不希望隐私被利用于网上借款,盗刷银行卡等违法勾当。在监管暂时仍跟不上技术发展的当下时刻,用户应更加务实,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隐私保护。AI好玩归好玩,但如果它还没有被关进笼子,我们最好还是要对它有几分保守的警惕。
面对以ZAO为代表的企业为制造出让用户心动的影片而搜集数据的行为,只有对“ZAO们”如何使用及保管这些上传数据有更加详细、严格的合理管控,才能防止企业借机构成不必要的垄断和滥用,避免伤害到用户和社会的整体利益。